成都理工大学灰净团队破局“厕所难题”:焚烧马桶技术革新引领环保新范式
在推进“厕所革命”与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时期,成都理工大学灰净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笔,在卫生设施领域绘就绿色新图景。这支由环境科学、材料工程、电子信息等多学科本科生组成的年轻团队,历时多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焚烧马桶,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化应用,为全球卫生设施难题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,成为高校产学研融合的典范。
图为灰净团队负责人
一、直击痛点:从“排污困境”到“资源循环”的技术突围
传统厕所的污染排放与资源浪费一直是城乡环境治理的难点。我国农村地区曾有90%以上的村庄缺乏系统排污设施,每年因厕所污水导致的污染负荷占生活污染的90%以上;而在高寒、干旱等特殊区域,传统水冲厕所常因结冰、缺水等问题难以普及。成都理工大学灰净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,提出“焚烧碳化+资源再生”的创新路径。
团队研发的焚烧马桶搭载三大核心技术:碳纤维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实现高效碳化,电热转换率达98%,20分钟内将排泄物转化为无菌灰烬;泡沫封润技术通过环形管道喷射泡沫,解决传统马桶易溅粘、异味扩散的问题,抑菌率提升10倍;负压除臭装置结合催化剂盒与高温风机,实现废气零污染排放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焚烧产生的灰烬富含氮、磷、钾等元素,经检测符合农用标准,可直接作为有机肥还田,构建“排泄—处理—利用”的闭环生态链。
二、产学研协同: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田间地头”的成果转化
作为一支学生创业团队,灰净团队依托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平台,与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、成都莱斯特翰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深度合作,实现“研发—测试—落地”的全链条贯通。在研发阶段,团队累计进行500余次模拟实验,攻克高温下材料耐久性、智能控制精度等技术难点,获得“一种粪便焚烧炉”“泡沫发生装置”等7项实用新型专利,其中3项已实现成果转化。
2023年,团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试点应用。当地牧民反馈,传统旱厕冬季结冰、夏季异味的问题被彻底解决,焚烧马桶无需用水、自动除臭的特性,不仅改善了牧区卫生环境,每年还为每户节省3吨以上水资源。更意外的收获是,焚烧后的灰烬成为天然有机肥,每亩草地可减少20%的化肥使用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。
三、模式创新:从 “技术输出”到“生态赋能”的产业蓝图
灰净团队的目标不止于产品研发,更致力于构建“技术+服务+生态”的产业模式。在商业模式上,团队采用“轻资产+定制化”策略,针对农村地区推出基础款焚烧马桶,政府补贴后单价控制在3000元左右,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/5;针对旅游景区、交通枢纽等场景,开发带智能监控、远程管理功能的高端型号,实现“一键碳化”“故障自检”等智能化体验。
数据显示,若四川全省农村替换焚烧马桶,每年可减少生活污水排放800万吨,节约污水处理成本约12亿元,同时产生13.7万吨有机肥料,助力农业绿色转型。团队还计划与地方政府合作,将焚烧马桶纳入“厕所革命”补贴目录,通过“设备租赁+运维服务”模式,解决农村后续管护难题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中国方案”到“全球共享”的绿色使命
当前,全球仍有24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,尤其是干旱缺水地区和偏远乡村,焚烧马桶的技术优势正引发国际关注。灰净团队已与挪威Cinderella Eco等国际环保企业展开技术交流,计划在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推广适配当地气候的改良版产品,例如为中东干旱地区增加太阳能供电模块,为东南亚多雨地区优化防潮设计。
“小厕所,大民生。我们不仅要解决‘有没有’的问题,更要实现‘好不好’的升级。”团队负责人扶翕表示,未来三年,团队将建成年产5万台焚烧马桶的生产线,预计带动直接就业300人,间接创造1000个上下游岗位。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,从技术创新到生态赋能,成都理工大学灰净团队正以青春之力,书写着厕所革命与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。